3 月 1 日,今年奧斯卡頒獎禮上最耀眼的一部影片《綠皮書》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。
《綠皮書》講述的是黑人鋼琴家唐·雪莉(Don Shirley)要到美國南方巡回演出。
他需要一個司機兼保鏢。找到白人托尼·利普(Tony Lip)。截然不同的兩人一路上矛盾不斷,引發(fā)了不少爭吵和笑料。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,一起共渡難關(guān)。
《綠皮書》在今年奧斯卡上拿下了最佳影片、最佳男配角、最佳原創(chuàng)劇本三個大獎
V姐的朋友今天去通州小電影院看完,她說有些吃驚的是很多人在結(jié)束放映后鼓掌。
對于一部引進片來說,這個場景可是好久沒見過了。
可見這部影片同樣贏得了國內(nèi)觀眾的認可。
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這部影片滿意。
尤其是斯派克·李。
當頒獎禮現(xiàn)場公布最佳影片是《綠皮書》,這位黑人導演憤怒的起身就走,被攔下后又回到了座位上,背對舞臺聽完了《綠皮書》主創(chuàng)的獲獎感言。
想必他肯定不敢相信,自己執(zhí)導的《黑色黨徒》居然輸給了一部由白人導演、編劇、制片的“刻板化”黑人電影。
難道白人比黑人更懂黑人嗎?
在隨后的后臺采訪中,他直言這個結(jié)果“就像裁判作出錯誤的判罰”。
順便還幽幽地說了一句:
“每次有一個人給另一個人開車,我就會輸。”
這個梗來自于1990年,那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《為黛西小姐開車》。
這部電影的故事用一句話來說,就是一位黑人司機給白人老婦開車的故事。
如果你看過《綠皮書》,可以理解為它簡直是《為黛西小姐開車》的膚色翻轉(zhuǎn)版。
而那一年,斯派克·李導演的經(jīng)典影片《為所應(yīng)為》恰恰輸給了《為黛西小姐開車》。
《為黛西小姐開車》
除了斯派克·李,
美國很多黑人觀眾同樣對《綠皮書》獲獎表示不滿。
最不滿的,是故事原型謝利博士的家屬稱影片與真實情況不符。
謝利博士的家屬說,真實的謝利博士并不是像電影中那樣認為托尼是摯友。
托尼僅僅只是他曾經(jīng)聘用過的司機之一。他也沒有與家人疏遠,不曾對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尷尬,也從未感到與自己的種族格格不入。
此外,還有部分黑人觀眾認為影片依然是一部白人拍給白人看的黑人電影。
影片以白人男主托尼(維果·莫騰森 飾)為主導不說,黑人形象還是那么刻板。
讓他們更為憤怒的是,現(xiàn)實中的種族歧視,
可比電影里隔靴搔癢的展現(xiàn)嚴重多了。
真實的《綠皮書》,
種族隔離政策下的黑人保命指南。
1962年,馬丁·路德·金最著名的演講還沒有發(fā)表,廢除種族隔離制度的《公民權(quán)利法》和《選舉權(quán)利法》也還沒有通過,黑人民權(quán)運動正處于最激昂也最黑暗的時刻。
當時的美國有個非常流氓的種族隔離政策,叫“隔離但平等”。
意思是,盡管南北戰(zhàn)爭過后,憲法已經(jīng)廢除了奴隸制,賦予了黑人平等權(quán),
但人們對于有色人種就是低人一等的觀念并未改變。
于是,就有了“隔離但平等”政策。
照片中,黑人在特別為有色人種提供的隔離飲水器中飲水
從最初田納西州的鐵路交通上開始,他們將白人和有色人種的座位分開,到各州的交通工具、學校、酒吧等公共場合紛紛效仿。
之后愈演愈烈,全國上下的各類生活場所,都以“非裔美國人”和“歐裔美國人”之名,將黑人和白人從空間上割開。
“有色人種等候室”的招牌,喬治亞州,1943 年
雖然“隔離但平等”在法律上通過1954年的“布朗案”被取消,但這些隔離場景即使到了電影里的1962年,都仍然真實存在著。
片中,黑人鋼琴家謝利和白人司機托尼從紐約一路南下巡演,到全美種族隔離最嚴重的伯明翰為止。
電影《綠皮書》里,謝利博士被白人餐廳拒絕
而片中出現(xiàn)的那本綠皮書,在影片里只有寥寥幾個鏡頭,
但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可謂是“黑人保命指南”。
《黑人出行綠皮書》
今天這部短片就詳細解讀了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,這本薄薄的綠皮小冊子對美國黑人來說是多么重要。
尤其是在美國南方。
當時,美國開始盛行一家人或一群朋友一起開車旅行。去探索那些自己從未踏足過的祖國廣袤的土地,體驗美國文化和自然的多種多樣。
與此同時,美國的種族隔離達到了高峰,
某些地區(qū)連一家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或者汽車旅館都沒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