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最平和的方式,
與這個世界交流。
……
-杭州·植覺-
等我老了,或者等我有錢了,我就去鄉(xiāng)下找個院子,每天喝喝茶,澆澆花,聽琴聽蟬鳴,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安安靜靜的過日子。
不知道有多少人和小城君一樣,對這種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向往。
“為什么要等到老了,等到有錢了再去做想做的事,過想過的生活?人活一世,草木一秋,短短數(shù)載,不就應該和喜歡的人,做喜歡的事,過喜歡的日子嗎?”
說這話的人是潘銳,熟悉他的人喚他一聲植覺先生。
微博粉絲4萬+,寫個公號一不小心寫出10萬+,做直播玩泥巴一下午,什么話也不說,就有將近8千人看,淘寶小店開的紅紅火火,CCTV也跑來采訪做報道,最近更是出了本書,介紹自己的植物王國,難怪有人說潘銳是個小網(wǎng)紅。
三年前,他在杭州郊外找了個破舊的小院子,遠離鬧市,臨近山林,正是他想要的地方。
花了很大力氣收拾出來,房子里放進他喜歡的東西,院子里,種上他喜歡的植物,取名——植覺。
防君子不防小人的院門
在門口就有一種回家的感覺
每天八九點鐘的樣子,潘銳會穿著棉麻衣衫出現(xiàn)在這里。放一首喜歡的音樂,點個香,接著就開始把玩起他的植物,一不小心,一個上午就過去了。
中午休息一會兒,下午也許會上山拾個柴火,寒冷的季節(jié)里用壁爐烤火的感覺再好不過。
生活這個緊鄰鬧市的小院,可潘銳的眼神卻永遠清亮。
潘銳是一個種苔蘚的人,而這個堅持自己寫公號而且還出書的家伙,卻13歲就從大山里跑了出來,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“13歲就脫軌了,連小學文憑都沒有。”
“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自己喜歡苔蘚的,那個時候也不知道大家會喜歡我種的苔蘚。”
13歲從大山里跑出來,完全還是個孩子,潘銳什么都不會?吹辏瑤蛷N,理發(fā),送貨……只要沒有學歷的要求,潘銳就都會去做。
開始接觸綠植鮮花也完全是偶然。當時他在深圳一家電子廠做烙鐵工,不包吃住500元一個月,基本上每個月都不夠花。后來發(fā)現(xiàn)有家花藝店招人,包吃包住每個月300元,潘銳當時的想法就是吃喝不愁,每個月還能拿300元。二話不說,就去了花藝店當送花工人。
從那個時候起,植物進入了潘銳的生活。
植物成了潘銳生活的伴侶
在工作上的努力,讓潘銳獲得了生活上的富足。20出頭就成了花藝造型總監(jiān)。下午3點上班,晚上9點下班,輕輕松松年薪十幾萬。
工資增加了,閱歷豐富了,每天擺弄花卉,也收獲了很多,似乎感覺還不錯,但是潘銳始終感覺像是少了什么。
植覺先生曾經(jīng)是個侍弄鮮花的男子
“我那個時候,經(jīng)常會在深夜醒來,望著茫茫的夜色思索自己人生的出路,我想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。萬物立根為本,這是亙古不變的,只有根立得住,才能做很多自己想做的,想表達的東西。我想我得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,就好像命運在召喚一樣。”
潘銳給自己的苔蘚澆著水,說起當時的迷茫還會不好意思的笑笑。
剛辭職的時候,也不知道要做什么,潘銳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去旅游散心,最后用了僅剩的1000塊錢,買了張回杭的機票。
回家之后又渾渾噩噩過了好幾天,什么都不想干,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難受的時候就把自己悶在被窩里大哭。
一天,坐在電腦桌前,無聊地晃蕩著,突然看到電腦桌上放的那盆苔蘚。
“所有的樹木都在不停的往上生長,因為他們需要頂部的陽光,但是苔蘚只要有一縷陽光,它不和這些樹木爭,照樣悠然自得。不爭不搶,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態(tài)度嗎?”當時潘銳腦子里就閃過這些想法。
非要說的玄幻些,就像薛寶釵在第二十二回里說賈寶玉:“這個人悟了。”
潘銳每天都要侍弄自己小院里的苔蘚
苔蘚是小植物,研究的人并不多,潘銳找不到更多的資料,他開始走出去。赤著腳走遍了杭州所有的山,發(fā)現(xiàn)了很多苔,他就采集回來養(yǎng)殖。
但是沒有人教他怎么種,只能自己摸索。
第一年種的苔蘚,水沒澆好,全死了。第二年重新整理,光沒弄好,又全死了。等到第三年,才慢慢種出苔蘚。
沒有多少人會花三年的時間去做未知的事情,但是潘銳覺得,這一切都值得,自己喜歡的事情,再辛苦也得扛著。慢慢的你會從中獲得比你付出多的多的東西。
所有的錢都花在了綠植上,根本沒有錢再去給苔蘚找個安身之所。
他卻始終堅持自己的種苔夢想。
最終在朋友的幫助,還有妻子的支持下,潘銳在杭州的郊外找個了破舊的小院給苔蘚安了家,也給自己一顆漂泊的心安了家,而那個破舊的小院最終成了大家口口相傳的——植覺。
開始裝修的時候,很多朋友和潘銳說,你找誰誰誰,他設計的東西蠻好的。但是潘銳誰都沒找,他覺得自己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喜歡的院子,干嘛非得改成和別人的都一樣。
裝修隊的頭找到潘銳問,圖紙呢?潘銳說,沒有。指揮著裝修隊的人把房頂給掀了,把房子里面所有的隔斷打通,留出了一大塊空地。
然后潘銳自己慢慢地把這個院子給填滿了。
走進去首先是個20平方米的院子。潘銳在墻角周邊種植了爬山虎,油麻,凌霄,木香,迎春,金銀花,紫藤,月季,薔薇……
這些植物的花期基本上都是一個挨著一個的,所以大半年這個院子都是有花開放著。到現(xiàn)在,院子里已經(jīng)有將近百種植物了。
20平米怎么可能種的下100種植物?但這是真的。很簡單,地上中不了,搭架子種,架子種不下了,房頂上種,就這樣種的滿滿的。
植覺四季都會有不同的花,葉,果。在這里你能感覺到四季的存在。
沒有事情的時候,先生就喜歡躺屋頂上看天看云,想東想西,或者什么都不想。
每年春末,潘銳就會開始赤腳行走,直到初冬。他覺得這樣舒服,也覺得這樣更能接近大自然。至于別人怎么看,他只有三個字——隨他去。
他在自家院子里打理植物的時候,都是不穿鞋的,家里三歲半的大兒子也跟著潘銳的習性,在家不喜穿鞋,因為自由,舒適。
赤腳打理自己的植物王國
三歲半的大兒子若水每每跟著潘銳過來,都會給植物澆澆水,父親的喜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兒子。潘銳和兒子的交流方式非常平等,指導交談都是對待大人的方式。
從院子里望進去,
房子不大,開著暖黃色的燈光。
紅色的門窗,也不是那么名艷,
多的是一點時間斑駁的痕跡。
走進房子里面,
馬上就會被眼前的一門框綠植吸引,
小小巧巧的一盆盆苔蘚,
讓你忍不住上前觀摩。
擱著苔蘚的那塊板是潘銳到處找來的舊門板
吧臺也是一塊舊門板,
玻璃里的小綠植生機勃勃。
植覺先生也不管大家在干嘛,自個兒忙著
舊門板上隨手隔著兩本筆記本,一黑一白。寫下你想說的和不想說的,悲傷寫在白色的本子上,愉悅寫在黑色的本子上。也許你來了,植覺先生不在,但是你留下的字,他一定會看到。
進門右手邊的白墻上,
貼滿了來過的人的照片,
沒有辦法打包帶走植覺,
只能留下自己來過的足跡了。
屋里的家具大都是老物件,
墻邊的老柜子,還留著蟲蛀的痕跡,
但擺上綠植,
在陽光下卻意外的好看!
左手邊依舊把空間交給了植物,
墻壁上擺放的、屋頂上垂下的……
這兩張?zhí)梢问桥虽J從老家搬過來的,
據(jù)說是爺爺輩的東西。
爺爺帶著他的爸爸坐過,
現(xiàn)在他帶著自己的大兒子坐著,
以后就是大兒子帶著小兒子坐著。
植覺有個很溫暖的壁爐,人們在爐邊能感到溫暖。潘銳每天早上會去山上砍柴,背柴。有時候很累,卻發(fā)現(xiàn)村民已經(jīng)幫他打點好了一切。
而潘銳也會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,其實心暖,比任何爐子都要溫暖。
壁爐旁邊也是個舊門板用來隔著苔蘚,還有CD,碟片以及音響,潘銳過來這兒開門后第一件事兒,就會放音樂。我們聽著那些有些熟悉有些不知的樂曲,卻都覺得很適合植覺先生。
墻上掛著的撣子,你看上了,也可以買,都是純手工的好東西,只等著有緣的人帶它走。
靠著玻璃窗的沙發(fā)和長板桌。
植覺先生說,沙發(fā)讓人感覺舒服,這里需要一個可以完全放松的地方。
"你看壁爐旁邊的沙發(fā)椅是歐式的,兩把躺椅是中式的,客人來了坐著聊天的沙發(fā)是西式的,很多人說我的擺設不中不洋,很混亂。我倒覺得,舒服就好。沒有什么為什么,也沒有什么一定要這樣做或者那樣做。"像是看穿我的疑問,潘銳自己就說起了自己的擺設。
也是植覺先生從老家?guī)н^來的東西
外面的房間逛遍了,照片墻背后還有一個小的房間。走進去發(fā)現(xiàn)里面更像是植覺先生一個小型的工作室。
自己裝土,種上苔蘚,蕨類,每天悉心照料著。潘銳不放心給店里的小伙伴來澆水,他覺得植物也有靈性,自己的種的植物,隨了自己的性子,只有自己最知道他們的脾性。
有人在植覺看植物,潘銳絕不主動上前交談,但是如果你問他什么,他就會用最簡單的話語回答你。
客人挑中了東西,他會悉心幫你包好,遞上植物的時候,會叮囑一句:保持土壤濕潤就好。
苔蘚的生命力很強,即使枯黃了,也不要就此丟棄,像照顧病人那樣去照顧,它們就會恢復。
即使是被做成標本的枯黃苔蘚,
如果好好澆水,悉心照料,也會恢復綠意盎然的生機。
每個進到植覺得人,潘銳都不管他們,他希望大家在這里是完全自由的,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樣,你可以隨便逛,隨便看,渴了就喝茶,想和他聊天,就自己去搭訕,只要不把房子拆了,想干嘛干嘛,開心就好。
記得那天小城君去找潘銳的時候,聊到一半,潘銳扔下一句:“我去接我兒子放學,等會兒就回來。”就走了,扔下我和一屋子的客人隨便逛著。
找到一個喜歡的人,做自己喜歡的事,過自己喜歡的日子,這應是一生的追求。潘銳都有了,他深愛著植物,也有深愛的人。他覺得自己很幸運。
他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植物上,發(fā)乎于心的愛植物,植物也努力好好生長,回饋于他。
“若書不進,可不讀;若學不進,可不學;若事不喜,可不做;若人不悅,可不交,定以己愿為先,定以德善為前。”他在兒子出生的那天寫下的詩句就和他的性格一樣——不爭不搶。
讓一切順其自然,這是潘銳最想要的狀態(tài),一如他喜歡的苔蘚,雖然渺小,但只需要一縷陽光,不用和樹木爭,照樣活得悠然。
不用太在意得到的和失去的,
用最平和的方式與這個世界交流,
不爭不搶,自由生長。精選留言
16
PZ
能夠不拼爹不拼學歷到無憂無慮隨性自在的生活,還有愛人家人,一切是如此美好。
1月18日
13
陌默先生
地址在那里我想去看看
1月18日
13
作者回復
杭州,在外桐塢村77號
1月19日
8
愿行
我只想知道他妻子是怎樣的
1月18日
7
🌹จุ๊บ活出自我จุ๊บ🌹
非常愜意的事情,請教博主書的名字叫什么?很想看看這樣的生活方式。謝謝🙏
1月18日
6
作者回復
植覺先生
1月19日
6
桃夭
我想去,地址是
1月18日
1
作者回復
杭州,在外桐塢村77號
1月19日
5
Foxrina
事實證明電焊工是第一文藝生產(chǎn)力,請參考植覺先生和喬小刀